对浦东新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07504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意见
索引号 | SY-310115-2025-01891 |
文件编号 | 浦人社议复〔2025〕13号 |
发布机构 | 人社局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25-05-06 |
对浦东新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075040号代表建议的答复意见
陈璐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关于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就业扶持保障配套措施的建议》的代表建议(第075040号)收悉。感谢各位代表对就业工作的关注和关心。建议提出,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就业扶持保障配套措施,希望加强信息排摸梳理、完善供求匹配对接、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方面工作。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残疾人是就业困难群体,是新区就业援助的重点对象。为积极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新区人社局与新区残联、各街镇加强合作、密切协同,持续优化残疾人就业扶持保障,促进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强化信息征集管理。深入实施“乐业上海优+”行动,积极推进就业援助工作人员和助残工作人员联动,进社区、摸情况、集信息,及时了解残疾人的就业岗位意向、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发展动向,纳入重点人群库,建立残疾人群体就业数字台账。在就业技能提升、岗位拓展、实名服务、精准帮扶等方面,一个月内完成“1311”就业服务,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有针对性地进行面试技巧、心理疏导等职业指导,优先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做好持续信息推送,确保服务延续性。配备基层就业服务工作力量,每个村居至少安排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服务。
二是完善供求匹配对接。新区人社局通过推出“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小程序,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小程序包含了“政策指南”“我要就业”“补贴申请”“我要创业”“我要培训”“零工市场”“edjob”七大模块,同时嵌入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地图。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实现用户位置定位,以数据地图形式呈现“服务圈”内招聘岗位等信息,精准定位指引就业扶持政策,并支持社交网络岗位信息快速分享,实现供给端与需求端资源互通共享。积极探索“AI+就业服务”,试点“AI+面试仓”,探索完善职业能力测试小程序,融入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模块,方便求职者精准“自我画像”,帮助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为了保障残疾人稳定就业,新区残联针对分散就业从事全日制劳动的新区户籍残疾人,发放交通、稳岗补贴。交通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200元,稳岗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按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的20%,目前累计已发放42000多人次。为了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区颁布了《浦东新区关于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实施办法》。新区企业录用新区户籍失业人员,给予困难就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200元;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申请灵活就业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900元。残疾人群体实现市场化就业或灵活就业的,符合条件可申请补贴。会同街镇,通过“家门口”招聘会、就业创业服务活动等线上线下平台,利用“三所联动”法律资源开展“就业+法治”宣传,加强对残疾人就业政策的解读。
四是加大岗位开发力度。整合就业资源,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实现市场化就业和灵活就业,落实机关事业单位残疾人专项招录,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在招聘计划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岗位。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和企业融合活动,汇集外企、民企等企业岗位,深挖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工作岗位,帮助拓展求职空间。充分发挥基层就业站点辐射效应,不断“扩容”岗位资源、“加密”面试招聘、“速配”人岗需求,将青年就业能力训练营、“E立方”职业指导工作室等成熟度、品牌认可度较高的就业服务项目下沉到站点,帮助残疾人群体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就业。对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通过阳光基地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各街镇密切协作,加密开展社区就业活动。会同区残联等部门推动就业服务平台智能化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
浦东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5月6日
联系人姓名:吴平 联系电话:20742838
联系地址:锦安东路475号3号楼403室 邮政编码: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