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难免出现些情绪上的“小问题”,我该如何调节?
索引号 | SY0024579280202200035 | 发布机构 | 花木街道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22-03-27 |
疫情期间,处于封闭隔离、居家筛查的你,难免会感到焦虑紧张,烦躁不安,送上一些“心理锦囊”,助您能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心情。
Q1、封控多日,基本生活不成问题,但大部分时间在发呆、很无聊。我可以做点什么?
答:生活节奏改变容易让人无所适从。隔离前,每天的作息和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的,会给人确定感和安全感。隔离打破了这种规律,让人从井井有条的充实状态进入了无所事事中,当然就会出现无聊空虚感。
此时,需要重新建立生活秩序,可以从拟定每日计划开始。比如,参考隔离前的作息安排,规划好每天起床、吃饭、学习、娱乐的时间段。同时,也需要尝试补充和发展一些新的生活内容,来替代因隔离暂停下来的事。比如,以前去健身房、游泳馆运动的时间,可改为进行室内运动;平时和朋友们线下聚会的安排,可改为网上聊天或刷一部自己喜欢的影视剧。
感觉无聊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心理疲劳。当下,我们的大脑受到海量疫情信息的轰炸,如果在隔离期出现无聊、常发呆的情况,就要考虑下是不是出现了心理疲劳。如果仅是单纯无聊,或是因为心理进入调整期,几天后会缓解。如果伴有思维缓慢、学习效率低、食欲下降、睡眠问题等症状,就要考虑寻求专业帮助了。
Q2、隔离一周了,我开始失眠,每晚要花很长时间入睡,如何调整?
答:两年多的疫情让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突然的封控容易进一步加剧焦虑,所以,睡眠问题真正的源头可能是焦虑。你需要找到一个生活中可以依赖的锚点,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关注当下你可以做的事情,制定一个隔离生活计划,通过告诉自己“过好现在的每一刻”,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也可以自学冥想、腹式呼吸等放松技巧,还可以找信任的人聊聊,或拨打心理热线。若这些都不管用,还可通过互联网医院就诊。
Q3、我好像得了强迫症,明知隔离是安全的,但反复担心身边人会不会被感染没测出来、快递会不会携带病毒……我该如何调整自己?
答:明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合理,但控制不住,这种感觉不好受。说实话,要控制这种想法真的不容易,而且你会发现,越控制,焦虑就越强烈。这就是焦虑这种情绪狡诈的地方。尝试去接纳而非控制它。学习一下正念呼吸,对自己说,“是的,我在担心自己会感染”,把你的担心想象成一片云,它可能会来来去去,不用强行赶走它,任它漂浮。再辅以呼吸练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和身体感觉上,你会发现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减少。记得坚持练习。
Q4、隔离在家情绪起伏不定,不知道是否有心理问题,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答:通常当发觉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异常时,个人生活某些方面可能已经受到明显影响。什么是“异常”范畴?比如,当焦虑、失眠、行为反常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持续存在,难以自我调整时,才可能归于“异常”范畴。
判断个体心理的正常与否,至少要从压力强度、平时个性、情绪行为变化程度及持续时间、生活受影响程度等众多维度来考察。及时咨询心理医生。危急时刻可以拨打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021—962525。
Q5、小区有人确诊了,我感到很恐慌怎么办?
答:面对灾难、危机,焦虑、恐慌的情绪是人类的正常反应和求生本能。但“夸大”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常会导致一些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调节:第一,检查现实问题对自己的威胁有多大,并找到对应措施。周围有人确诊新冠肺炎,是否意味着自己一定会被感染呢?答案是否定的,做好个人的防护很关键。第二,分散注意力。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分散一下注意力。听歌、看书、看剧,都是很好的方式。第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必担心还没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Q6、最近几天,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恐慌,预感自己陷入困境,我觉得很危险但又控制不住,怎么办?
答:行动起来、积极应对是客服恐慌最好的方法。可以做些事情,积极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
觉察情绪,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当出现情绪不佳时,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上,如看电影、打游戏;
△适度宣泄,如大哭、做剧烈运动、放声唱歌等;
△学会安慰自己,追求精神胜利,自我暗示自己是优秀的;
△寻求社会支持,找亲人朋友聊聊你的担忧,听听他人的看法等。
Q7、面对疫情反弹,小孩在家待久了产生焦虑情绪怎么办?
答:带孩子的家长大致上可以有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多陪伴关心、主动沟通、积极解释、保持日常熟悉的作息与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跟孩子介绍新冠疫情。家长保持冷静,积极、自信地处理疫情带来的困难,让孩子指导家长或者学校老师等可以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支持和保护,让孩子觉得安心。
Q8、我们能否迈过这次难关,走出阴霾?
答:一定能!疫情中的心理阴霾,最终都能随着疫情终结而消散。只是有人快些,有人慢些。能较快走出心理阴霾的,通常有较多“保护因素”、较少的“风险因素”。
重要的保护因素包括:个性开朗、爱好广泛;生活、工作较稳定;有较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和谐的家庭、友善的同事、亲密的朋友;具备一定的健康(包括疫情)相关科学知识和应对心理困扰的技能;能便捷获得必要的心理支持。
主要的风险因素有:平时具有焦虑、抑郁等倾向,或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疫情前后生活、工作不稳定或有变故;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健康知识、心理应对知识或技能缺乏;大量暴露于负性刺激(如负面信息)中。
心理调适十条小妙招
一、适度焦虑,不担心
这段时间来,疫情有所反复,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变化,会出现一些焦虑情绪,这是正常的心理表现,适度焦虑还有助于你应对疫情,也会更加注意保护自己。因此,这种焦虑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不用太担心。
二、网络信息,少关注
这段时间你的朋友圈,你所在的群,你所关注的一些自媒体,可能都会发一些疫情相关的信息,有些信息是正面的,有些信息是夸大的,这时候的你,可能会被这些不明信息所影响,导致更加紧张焦虑。因此,建议大家尽量不去关注这些信息,只关注官方通报的信息。
三、积极配合,少抱怨
这段时间,可能你的自由会被相对限制,甚至被隔离,也可能会被要求多次做核酸,核酸还要排很长的队。没有了之前的随心所欲,没有了之前的自由,可能你会抱怨,可是大家都知道越是抱怨,你的情绪越差。这时候希望大家都能积极配合,为了你自己,你身边的人,还有这个国家。
四、宽容理解,多感恩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可能有些工作不是很到位,让你受委屈了,你的要求可能也没办法得到完全满足。这时候希望大家能多些宽容和理解,想想那些彻夜工作的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想想国家为我们所做的努力,我们应该有更多的感恩。生于这个国度,我们何其有幸。
五、做好防护,是关键
这段时间,不管你到哪里,身处何方,做好个人防护是最大的心安。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少出门。做好了防护,你的心理就不会那么担心,焦虑自然就减轻了。
六、规律作息,身体好
我们都知道身体健康是最好的免疫,身心是互相影响的,身体健康会影响心理状态。因此,建议大家这段时间一定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让身体健康来帮助我们抵抗焦虑。
七、适度运动,调情绪
运动能够宣泄情绪,改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运动还能产生多巴胺,让自己更愉快。适度运动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式。因此,建议大家不论你身处何处都要运动起来,这样你的情绪就能稳定,心态也会跟着变好。
八、放松方法,要学习
放松是对抗焦虑的一种有益方式,怎么放松呢?这里教大家几招。呼吸放松,想象放松,阅读放松,手操放松……
九、学习工作,可坚持
不要因为疫情就放弃学习和工作,这不利于你的心理健康,疫情期间仍然要适度坚持学习和工作,每天有事情做的日子比你虚度要好,每天有收获的日子,才有幸福感。当然,适度坚持学习和工作,也是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
十、懂得求助,很重要
如果你的情绪不是太好,要积极寻找社会支持,找朋友、家人倾诉。如果心理症状比较严重,自己没有办法排解,请您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学校心理老师、互联网医院、心理热线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风雨过后,遇见彩虹。
待疫情散去,春暖花开,
让我们一起更好地拥抱春天!
综合自澎湃新闻、浦东发布、我的心理医生APP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