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浦东新区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办公室 |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22-11-04 |
一、编制思路
加强与全市老龄事业发展工作衔接,根据市区对应的原则,由区老龄办牵头,会同区老龄委委员单位共同起草《规划》。在规划编制中,着力坚持三个导向面:
一是政策导向。 充分体现国家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深入贯彻《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系列文件及相关会议精神。
二是需求导向。 聚焦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为目标,深化改革、综合施策。
三是基础导向。 充分体现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社会基本面,与新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基本发展目标一脉相承。
二、《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 5 个部分:一是发展基础,二是面临形势,三是基本思路和总体要求,四是主要任务,五是保障措施。
(一)发展基础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设置的 5 大类23项所有指标全面完成,其中7项指标超额完成。
(二)面临形势
我区 “ 十四五 ” 老龄事业发展形势既有延续性,也有其阶段特征:一是重大战略的提出为新区老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老龄化提速对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三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老龄事业发展深刻转型。四是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倒逼老龄事业改革创新。
(三)总体要求
按照上述趋势特征, “ 十四五 ” 期间,要把市老龄规划提出的推进 “ 三化两高 ” 作为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遵循(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幸福老龄化、促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老年群体高品质生活),着力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 “ 五个老有 ”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规划》提出,要坚持 “ 五个原则 ” (保障基础、兜住底线;多元参与、各尽其责;统筹协调、重点突出;创新引领、科技助力;合作开放,共建共享),健全 “ 三大基石 ” (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充分、更加均衡、优质高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便捷可及、综合连续、更高品质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夯实 “ 三个支柱 ” (持续夯实积极老龄化 “ 健康、参与、保障 ” 三个支柱),推进 “ 两轮驱动 ” (老龄产业、老龄事业高质量联动发展),在打造 “ 四个区 ” 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老龄政策制度改革创新先行区、老年社会高效能治理示范区、老年群体高品质生活样板区)。
初步提出 24 个规划指标,与上海市老龄规划指标数量一致,增减各一项。增加的指标为“每千人拥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数”,与区民政“十四五”规划一致;删除的指标为“持公益护照老年志愿者年平均服务时间”,区民政局建议删除。此外,为体现“引领区”的主动作为,浦东卫生健康委涉及的健康服务类的 5 个指标中有 4 个指标高于全市标准。其中,“参加自我管理小组的老年人数”占户籍人口比例比全市高 1 个百分点;“老年人健康管理率”比全市高 1 个百分点;“家庭病床总建床位数占常住人口比例”比全市高 0.2 个百分点,在“十三五”的基础上翻倍;“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从全市的 90% 提升至 100% 。
(四)主要任务
共 9 项主要任务。一是健全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优化更加充分、更加均衡、优质高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三是完善便捷可及、综合连续、更高品质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增强老年人社会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营造孝老、敬老、助老的社会环境。六是促进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高质量联动发展。七是加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科技等支撑。八是推进老龄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九是推动长三角协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