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浦东新区深化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改革若干规定》的政策解读
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区政府 |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24-02-05 |
一、为什么要制定《浦东新区深化企业经营范围登记改革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经营范围若干规定》)?
答: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持续优化经营范围登记方式,逐步放松对经营范围的管制,明确经营范围不构成对经营活动和经营能力的限制。在市场监管总局和市市场监管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浦东积极探索,通过发挥立法优势,于2022年3月起在浦东实施《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若干规定》,其中明确了经营范围改革举措。但在推进中发现,经营主体、有关政府部门将经营范围同经营主体行为能力绑定的认知误区仍然存在,“范围”二字的管制色彩依旧浓重,具体体现在经营主体变更登记的申请案中,经营范围的变更较为高频。鉴于此,浦东率先承担起进一步深化经营范围登记改革的重任,制定管理措施优化经营范围登记,更大程度减环节、强功能、优服务、显特色。
二、《经营范围若干规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若干规定(草案)》共十一条,主要明确了以下内容:
(一)明确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及基本原则。此次经营范围改革对象包括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明确改革应当坚持依法规范、便捷惠企、公开透明、诚实信用的原则。(第一条至第三条)
(二)明确经营范围的内涵及登记规范。明确了许可经营项目和主营项目的内涵,企业仅需将许可经营项目及主营项目向登记机关申请经营范围登记,其他经营项目由企业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或者“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自主展示。(第四条、第六条)
(三)明确特色经营项目创新举措。明确在经营范围规范表述目录的基础上,对非许可类经营项目编制特色经营项目表述目录。支持企业按照特色经营项目表述目录,自主展示特色经营项目。(第五条、第六条)
(四)明确获取经营范围信息的便利化举措。社会公众可登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扫描营业执照上“经营主体身份码”,即时获取经营主体含自主展示的经营范围信息。(第七条)
(五)明确管理规范和权益保障。登记机关会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涉及企业经营范围的数据采集、归集、管理及共享等工作。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定领域外,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不得作为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第八条至第九条)
三、《经营范围若干规定》有哪些创新点?
答:此次经营范围改革,进一步厘清“主营”和“非主营”、“许可”和“非许可”经营项目的区别,实现“一简、二免、三自主”,即“优化照面记载”“免跑动、免材料”“自主申报、自主展示、自主调整”。具体如下:第一,优化照面记载方式。经营范围将加载于营业执照“经营主体身份码”中,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示。旨在破除经营主体、监管部门、社会第三人关于“经营范围就是市场监管部门认可背书的经营活动事项”这一路径依赖。同时经营主体调整经营项目时,无需换发纸质营业执照。第二,经营分类梯度管理。经营范围将不再登记经营主体开展经营活动的所有事项,仅登记主营项目及许可经营项目。该项举措强化一般经营项目无需登记即可经营的理念,旨在破除“经营主体行为能力与经营范围绑定”这一认知误区,实现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的适度分离。第三,提供自主展示服务。考虑到经营主体对经营范围求多求全的认知惯性难以短期扭转,提供非主营一般项目自主展示服务,经营主体无需提交材料,可直接登录“一网通办”平台或“上海企业登记在线”平台,自主填报、在线勾选。第四 ,创新特色项目展示。选取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新终端、制造业“3+6”产业体系等新兴行业和体现浦东地方特色等差异化个性化特征强烈的传统行业纳入首批试点,经营主体可以自主公示各经营项目的具体活动项目。
四、此次经营范围改革想要彰显的立法意义是什么?
答:经营范围是体现市场主体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浦东探索经营范围登记改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立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经营范围登记改革,有助于逐步转变社会大众对于经营范围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经营范围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部门信息共享、事中事后监管的功能,更好地保障市场主体办事创业和自主经营的权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