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浦东新区城镇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城镇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索引号 发布机构 发改委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 2023-03-20

 

 

根据《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文件规定,现将《浦东新区城镇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城镇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示,时间为 2023 320——2023419日。在公示期间对该规定有任何意见和建议的,请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浦东新区世纪大道 2001  3 号楼)联系,联系人:李栋,电话:58788388-63509,谢谢!

特此通知。

 

 

 

                                                                                                                  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320

 

 

浦东新区城镇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城镇
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指导意见》精神,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化城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各镇资源禀赋、发展目标、人口结构和人文内涵,制定浦东新区城镇优化升级打造现代城镇专项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围绕优质产业、优质服务和优美环境,以推动现代城镇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和落脚点,统筹镇域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功能和能级,把各镇建设成为特色彰显、产业兴旺、服务优质、生态宜居的现代城镇,为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加强人民全过程参与,充分尊重基层意见,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民生热点堵点,广泛发动群众出谋划策,将问题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二是规划引领、科学精准配置。注重规划引领,深化“多规合一”,进一步优化现代城镇的边界划定、土地使用、空间布局等各类要素,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明确标准化规范,精准供给和配备各类设施。

三是深挖优势,彰显区域特色。充分考虑各镇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需求,找准功能定位,深挖特色优势,坚持标准与特色兼备、共性与个性融合,在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和面貌提升等方面着力彰显区域特色。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全区各镇激发新动能、展现新气象、焕发新活力,产业经济能级提升、服务治理明显加强、区域形象整体优化。基础好的镇和各镇核心区参照“精品城区”标准进一步提档升级,打造带动城镇整体发展的关键节点。

一是镇域经济更加活力彰显。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按照新区产业战略布局,发挥各自禀赋优势,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强化要素支撑,推动镇级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细分特色产业空间,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二是城镇格局更加便捷宜居。打通城与镇、镇与镇之间的断点堵点,构建便捷畅达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深入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完善,补齐基础薄弱区域设施短板,满足多层次群体住有宜居、住有优居。

三是公共服务更加均衡优质。持续推动公共服务补短板、优布局、提品质,因地制宜优化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按照导入人口结构特征情况,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衡优质。

四是生态环境更加绿色宜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立足区域环境资源优势,推动环境多元化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设施效能,加大生态空间复合利用,打造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生态环境。

五是社会治理更加科学精细。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全社会各方合力,科技赋能城镇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守牢安全底线,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城市运行更加安全有韧性。

二、重点任务

(一)聚焦产业引领,推进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1.推动镇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明确各镇业园区转型方向和功能定位,紧扣浦东产业升级战略,引入多元开发主体和项目,优化配套支持政策,完善园区公共服务配套。

2.加强区域统筹联动发展。加大全区产业空间统筹力度,激活全区重大投资及产业发展潜力空间。深入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做大做强符合区位优势的产业,强化张江科学城、“金色中环”、东方枢纽上海东站、南北科技创新走廊等重点开发区域与各镇的联动发展,加强镇域间产业分工协同,培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3.培育文旅产业品牌。做深做足新场、高桥、川沙、横沔等古镇文化,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支持新场古镇开展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依托镇域范围内旅游品牌、文化体育地标、生态资源、综合商业等各类资源,推动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户外运动游、购物旅游。

4.加大镇域土地储备。强化土地要素支撑,按照应储尽储、应出尽出的原则,加强土地储备。优化战略预留区启用程序,支持符合功能导向的成片预留区加快整体启动使用。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整体开发。

(二)聚焦设施短板,推进城镇面貌全面更新

1.提升改造基础薄弱区域。依托“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两旧一村”改造等专项行动,集中清理隐患,夯实城镇未来发展的底板底盘。对撤制镇社区厘清问题、分类施策,补齐供电、排水、燃气、道路、公交等基础设施短板,布局建设、改造提升若干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

2.强化镇域综合交通。结合轨道交通、主干路网建设,加强镇镇对接,优化完善镇域道路网络。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合理优化城镇地区公交线路。构建多层次慢行交通网络。缓解静态交通供需矛盾,促进停车设施有序建设和管理,优化轨道交通站点配套停车设施。

3.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城镇新住区,在张江科学城、前滩等区域营造有特色的国际化社区。加快推进三林、曹路、祝桥、凌桥、惠南、合庆、航头7处区级保障房基地建设。完善已建大型居住社区及保障房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适度提高标准,加大老旧住房综合整新力度。

(三)聚焦民生需求,推进公共服务提标增能

1.优化全年龄段的教育体系。推动“幼有善育”,加快托幼一体化进程和社区普惠性托育点建设。推进“学有优教”,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均衡化和优质化,加强优质资源配置向人口导入区、产业转型区倾斜,公建配套学校与住宅建设实现“四同步”,优化高中学校资源布局。在张江、临港等地区率先探索建设高水平、高匹配度的社区大学。

2.提升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病有良医”,推动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成长征、九院、龙华、国际儿童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市级医学中心。实施区属三级综合性医院改扩建或功能提升,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对标全市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结合人口和区域布局,新建扩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推动“老有颐养”,全面建成启用“东西南北中”区级养老机构,支持镇级和社会投资保基本养老机构建设。织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完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六养”融合。灵活设置养老服务“微空间”,优化老年助餐网点,提高老年助餐供餐能力。

4.丰富文化体育空间。推动浦东群艺馆浦东图书馆区级文体设施在郊区布局,提升服务辐射能力。完善基层文体设施,实现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各镇全覆盖,加强文体、体绿、体养、体教复合设置。

5.推动商业服务供给升级。加快地区商业中心建设,支持临港、张江、金桥、外高桥等地区中心深化商产融合联动,为居民、企业提供完善的生活消费配套。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为目标,引导社会力量就近配置菜场、生鲜菜店、便利店、药店等零售业业态,实施标准化菜场改造。

6.增强创业就业服务能力。推动“劳有厚得”,不断优化“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就近就业机会,鼓励各镇通过存量用地转型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创业型社区建设,灵活嵌入共享办公等创新空间,扶持社区“生存型”小微创业组织,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多渠道解决家门口就业需求。

(四)聚焦低碳绿色,推进蓝绿空间复合延伸

1.织密绿色网络。加快构建城乡公园体系,提升公园的可达性、体系性和功能复合性,结合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等建设,为市民提供品质多元的游憩空间。推进楔形绿地、公园绿地、生态廊道、美丽街区建设,基本实现各镇均有特色品牌公园,持续优化提升环境品质。

2.打造生态水系。完成“五横六纵”骨干河道建设,支持镇级河道建设。加快污水治理工作,全面推进外环内初期雨水调蓄池建设。提升城乡饮用水品质,实施区域隐患水网改造。持续深化完善河湖长制,打造滨水开放空间以及“幸福河”样板。

3.推进资源循环、节能低碳。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推进公共充电设施建设。在重点区域推进落实海绵城市建设。

(五)聚焦智慧韧性,推进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1.强化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持续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整合现有公共设施、服务空间,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中心等各类基层阵地资源共享,拓展“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等服务功能。每个镇独立设置至少一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设置至少一处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

2.增强韧性安全保障。做实做强各镇应急综合指挥分中心,提高与区应急总指挥部的衔接能力。提升镇、社区各类设施功能的弹性转化能力。完善镇、社区消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强化防灾减灾能力标准化建设,推进镇、居村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避灾站(点)建设。

3.数字化赋能治理。进一步推动区级政务数据与系统平台向基层下沉,进一步提升各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不断完善镇级城运中心组织、机制、平台体系建设,构建“观全面、管到位、防见效”的“一网统管”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各镇作为“现代城镇”建设责任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照特色功能定位和重点任务安排,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绘制各镇行动蓝图并编制年度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城镇建设。将“现代城镇”建设纳入区级层面对各镇的考核范围,加强项目跟踪、过程监督和年度考核,积极宣传行动成效和典型案例,督促各镇履行好主体责任。

)加快项目推进

围绕现代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梳理提出现代城镇建设的重点项目清单,集中优势资源,强化资金保障,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区域形象整体提升和功能强化

)加大政策支持

 

充分调动各镇积极性,在现有区镇事权基本原则不变的基础上,聚焦产业配套、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大区级对“现代城镇”建设的财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