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4年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的通知
索引号 | SY-310115-2024-03669 |
文件编号 | 浦教德〔2024〕18号 |
发布机构 | 教育局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24-06-21 |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街道(镇),教育系统各相关直属单位,各中小学、中职校,各校外活动场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浦东新区“大思政课”重点试验区建设,强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过一个平安、健康、快乐、有益的暑假,现就2024年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主题
树立远大志向 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二、工作重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的红色育人资源,用好浦东地域内的科技、人文、艺术等各类实践阵地,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着眼新时代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成长需求,组织开展各类内涵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主题实践活动,拓展社会大课堂育人平台资源,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聚焦育德铸魂,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宣传落实,积极引导未成年人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场馆,近距离接触大国重器、重大工程等,用身边事、身边成就引导未成年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思践悟中树立远大志向,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培育和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重视文化涵育、注重实践养成,倡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各类文明培育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未成年人感悟新时代美好生活和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体悟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使命担当和浦东开发开放瞩目成就,明德立志、追求梦想、脚踏实地、增强本领,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校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红领巾幸福观察员”“红领巾讲解员”等主题活动,引导未成年人走进文博场馆,开展民俗文化宣传、传统手工艺体验、非遗文化传习等活动,欣赏优秀影视文化作品,感悟中华文明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聚焦实践育人,促进全面发展
1.提升科学素质。深入推进“赛先生·STAR计划”(科学启明星计划),加强科学教育,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厚植创新人才培养沃土。学校可主动与高校、科研院、科普场馆(所)等资源联动,引导未成年人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深化读书行动,丰富学生读书内容,积极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组织适合未成年人的专题展览、实践活动等。
2.涵育审美素养,强化健康体质。加强与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体育场馆等的联动,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各类社会资源为美育、体育实践活动服务,支持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未成年人开放,引导未成年人坚持养成每天锻炼2小时的良好运动习惯,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3.弘扬劳动精神。广泛开展“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教育活动,用好浦东新区幼小初高四个学段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设计与实施》,强化家庭劳动实践,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引导未成年人尽可能承担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确保家庭劳动时间,培养生活技能。丰富校外劳动实践,引导未成年人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规范开展志愿服务,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强化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崇敬先进、弘扬先进、争当先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三)聚焦润心共育,护航身心健康成长
1.开展积极心理培育活动。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大力弘扬和践行“健康第一”理念,推进“五环相扣护身心”专项行动,围绕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幸福美好生活创设等内容,开展知识宣传、实践体验、亲子互动等各类主题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方法,帮助未成年人舒展身心,树立积极发展意识,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关爱。充分发挥班主任、全员导师、心理健康教师等作用,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动态和日常行为,传递温暖关怀,开展关爱帮扶和心理支持。聚焦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来沪人员随迁子女等重点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强化监护指导、家庭教育、成长支持、情感陪伴,充分发挥儿童主任、专业社工以及“邻家妈妈”等作用,开展暑期困境儿童关心关爱工作。
3.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效能。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以及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阵地的作用,提供心理健康指导、情绪压力疏导、亲子关系调适等服务。协同推动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持续提升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12355“青小聊”网络咨询及区24小时心理热线4008206235等的服务效能,做好未成年人心理预防干预工作。
(四)聚焦协同育人,构建新型“教联体”
1.大力优化全员导师制。推进“一区一策”“一校一策”全员导师制实践落实落细,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配合班主任,开展学生家访、谈心谈话等重点工作,密切师生交流和家校联动,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陪伴式的关心关怀和成长支持,开展理想、学习、生活、心理、生涯等方面指导,持续优化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2.建强多级多类家长学校。打造“区-校-街道-社区”多级多类家庭教育指导格局,实现家庭教育指导全覆盖,打造全方位家庭教育支持体系。充分用好市区校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服务站点等资源,多种方式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指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更加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理性确定成长目标,合理安排子女暑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体育和劳动实践的时间,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开展亲子活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
3.推进社会协同育人。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统筹协调,坚持开门办教育,推动公益性社会教育资源场所免费或优惠开放。各校外阵地要聚焦深化课程内涵、加强场所建设、建强育人队伍等方面,推动全社会育人资源融通汇聚服务学生发展。学校要加强馆校合作,以课程形式推进各类学习参观、志愿服务。积极协调整合各方资源举办“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扩大覆盖面,优化办班结构,进一步提升办班质量和群众获得感,切实缓解小学生假期“看护难”问题。学校不得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等名义要求学生、家长到社区盖章,不得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责任转嫁给家长。
(五)聚焦安全守护,持续优化成长环境
1.做好暑期安全教育。结合实际,围绕溺水、火灾、交通事故、食品中毒、自然灾害、网络沉迷、诈骗、学生欺凌等各类暑期易发安全事件,在放假离校前集中开展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安全专项教育和警示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及时发布安全提示,通过家访、家长会和发布安全提示等方式,督促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提醒学生暑期外出时注意自身安全。重点提示低龄学生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避免未满8周岁或者由于生理、心理原因需要特别照顾的未成年人处于无人看护状态。建议家长在暑假前开展一次家庭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排除引发火灾、触电、烧烫伤、跌落等伤害的安全隐患,为未成年学生提供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
2.推进“双减”走深走实。进一步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协同各相关部门和街镇,就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做好谋划部署,确保正确育人方向和价值引导。要重点部署“监管护苗”“平安消费”等专项行动,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有力维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要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学校不得利用暑期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组织集体补课、违规考试、讲授新课或提前开学。加强校内外工作合力,持续发力巩固“双减”成效,切实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3.加强综合治理。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平台、网络视听节目、网络游戏等的管理,防止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干扰,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各学校要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各学校要以告家长书的形式推动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督促家长关注孩子上网问题,重点加强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于中小学生参与的各类打着公益幌子开展各类商业乱象活动进行认真排查整顿,认真落实各项整治措施。坚决杜绝学生及家长通过商业行为获取评优证明等违规行为。对于企业或社会机构自行组织的“研学”“助学”“夏(冬)令营”等活动,学校要提醒家长慎重选择,维护合法权益。
三、工作要求
(一)夯实责任主体,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建立暑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条块联动、多部门协同的暑期工作管理网络,凝聚协同育人合力,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暑期工作水平。要始终把保障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摆在第一位,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处置预案,并落实拉网式追踪机制,确保广大未成年人平安健康。
(二)做好资源统筹,精心服务学生
各校及各街道镇、社区要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科技馆、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点)、“爱心暑托班”和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场所、公共文化设施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为学生参观学习与实践提供资源供给,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的计划和管理,丰富实践活动内涵。各类场所要依法履行安全职责,制定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保护设备和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保障未成年人活动安全。
(三)加强特色设计,大力宣传引导
各相关部门、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色,精心设计好未成年人暑期活动项目,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广泛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大力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相关活动信息要及时报送区暑期办。暑期办要做好《2024年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暑期风采展示》编辑。
浦东新区暑期工作办公室联络及信息报送方式:
地址:锦绣路2769号A424 邮编:201204
电话:50331063 邮箱:pqxqsqb@vip.163.com
(注意第二个字母是小写q)
特此通知。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 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共青团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女联合会
浦东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校外联)办公室
2024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