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商务委(粮食物资局、航运办) |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23-05-10 |
浦东新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二十大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根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及上海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浦东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家赋予浦东新区国际消费中心新的战略定位,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建设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成为扩大国内需求的典范引领。
(二)发展目标
全面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扩大消费市场规模,提升消费供给品质,引领消费时尚潮流,加速消费业态创新,优化消费服务环境。到2025年,把浦东打造成为最时尚、最国际、最活力的国际消费中心,成为国际品牌聚集地、时尚潮流引领地、消费创新策源地、营商环境最佳地。
消费贡献度稳步提高。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更加凸显。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达到4200亿元,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营收超过3000亿元。
消费创新度持续增强。鼓励消费市场模式与制度创新,推出1-2个消费领域改革或立法事项。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型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到2025年跨境电商贸易额超过1000亿元。
消费集聚度显著提升。集聚一批高能级的消费主体,到2025年,消费类总部企业超过100家。打造一批文体旅消费项目新集群,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集聚区。
时尚引领度逐步显现。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集聚一批国内国际品牌的新品发布活动,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体旅品牌活动,到2025年引进首店超过1000家。
消费满意度有效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跨境消费便利度明显提高,消费环境显著改善,消费者体验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未来三年,聚焦实施全球消费品牌集聚、消费地标提质、消费业态升级、消费平台拓展、数字化消费赋能、服务消费融合发展、消费名片点亮和消费环境优化等八大行动,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一)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行动
1、集聚国际消费品牌
构建全球招商网络,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商和零售商,到2025年引进国际零售百强企业40家。提升全球高端消费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吸引商贸总部、品牌总部和商业服务总部,到2025年引进消费类国际经济组织和总部企业100家。推动国际品牌首店、旗舰店、概念店落地,建设陆家嘴、国际旅游度假区、前滩、浦东机场等一批国际品牌集聚地。到2025年累计国际品牌门店100个。(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各片区管理局)
2、打响国内消费品牌
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支持企业打造外贸转内销自主品牌;支持零售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培育发展30个引领性本土品牌和创意品牌、上海品牌、上海老字号。鼓励本土跨国商业企业集团加强消费品生产、投资、营运、销售资源整合,培育2-3个具有国际国内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商业品牌。丰富文体旅品牌内涵,培育和引进20个主题性、独特性、引爆性、符号性、创新性的文体旅IP品牌项目。(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文体旅游局、各片区管理局)
3、培育本土制造品牌
发挥浦东先进制造业优势,聚焦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硬核产业,培育发展30个中高端移动通信、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健康医疗等领域本土品牌。支持商贸企业与本土制造企业建立合作机制,推动一批本土消费品制造企业增品类、提品质、创品牌。(责任单位:区科经委、区商务委)
(二)消费地标提质行动
1、推动国际级消费地标更具引领性
推进民生港地块开发、新上海商业城城市更新、正大广场改造升级、上博东馆投入运营,打造滨江沿线一批首发活动地标和首店集聚综合体,结合陆家嘴金融城和滨江旅游休闲带建设,推动陆家嘴建成汇聚高端商业商务、旅游观光体验、高端文化引领等综合功能的国际级消费集聚区。(责任单位:陆家嘴管理局、区商务委、区文体旅游局)
2、推动市级消费地标更具标志性
加快比斯特二期和南一片区项目开发,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集度假酒店、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主题消费集聚区。推进前滩L+PLAZA陆家嘴广场、信德文化中心、马术中心、大歌剧院等项目开业,建设世博前滩集中高端商业、人文艺术、健康运动等于一体的体验消费集聚区。推进冰雪之星、临港爱琴海、海昌公园扩建等消费体验项目,建设南汇新城商旅文体融合的消费新地标。(责任单位:度假区管委会、世博管理局、临港管委会、区商务委、区文体旅游局)
3、推动地区级消费地标更具多样性
结合城市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和新城副中心,规划建设12个地区级商业中心,联动文化、体育等消费节点,打造业态特色鲜明的消费活力中心。重点推进张江科学之门、金鼎天地、森兰印象城等项目,支持推进张江商业+电竞游戏,金桥商业+视讯基地,外高桥商业+艺术品交易中心等融合发展主题地标建设。持续提升比斯特、佛罗伦萨小镇、陆家嘴滨江休闲街、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等街区商业特色。结合历史风貌,培育发展新场古镇、川沙古镇、高桥老街、三林老街等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街区。到2025年,形成10条特色街区。(责任单位:各片区管理局、各街镇、区商务委)
4、推动社区级消费节点更具便利性
以社区居民和就业人口每 3-5 万人配置一个社区商业中心为原则,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打造业态多元集聚的“15 分钟便民生活圈”。集成社区商业与文化、体育、幼托、医疗等服务功能,打造功能复合、消费便利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与社区公共空间结合,形成社区活力节点。力争金杨街道、惠南镇等7-8个街镇申报市级示范社区建设试点单位,浦东新区申报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责任单位:各街镇、区商务委)
(三)消费业态升级行动
1、发展首发经济
依托高品质商业综合体、文旅场馆等载体,吸引国内国际新品牌入住,每年新增首店200家。形成滨江沿线船厂1862、艺仓美术馆等一批首发活动地标性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原创设计师品牌、高级定制品牌、进博会参展品牌等举办首秀、首发、首展,每年举办10-20场有影响力的商旅文首发活动。支持浦东电商企业开展新品网络首发活动,完善首发经济生态链。(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文体旅游局、各片区管理局)
2、发展夜间经济
以“一江一河”滨水夜经济活力带为中心,打造“一带、一环、多核”夜间经济新格局,培育商旅文体展多产业融合的夜间经济新形态。推进建设陆家嘴滨江、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到2025年建设夜间经济示范点30个和一批夜间经济特色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区商务委、区文体旅游局、陆家嘴管理局、度假区管委会、城管执法局)
3、发展退免税经济
进一步拓展离境退税商店布局,深化实施境外旅客离境“即买即退”措施,推动“即买即退”商店和离境退税商店双扩围,争取到2025年累计离境退税商店200个,新增2-3个“即买即退”试点商场。争取国家出台区内免税店新政,推动放开区内免税店经营者资格和销售对象限制,支持区内企业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鼓励免税店设立国产商品销售专区。(责任单位:税务局、商务委)
4、发展绿色消费
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节能低碳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推进消费结构向绿色生态转型,到2025年,新增5个“绿色商场”、10个“绿色饭店”、100个“绿色餐厅”,培育一批商旅文体展流通绿色主体。(责任单位:商务委、文体旅游局、发改委)
(四)消费平台拓展行动
1、培育消费品进口平台
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培育全球汇等一批6+365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持续做强红酒、汽车、化妆品等百亿、千亿级专业贸易服务平台,新建一批进口商品分拨中心,打造全球消费品进口集散地,力争实现进口车、化妆品等“零时差”“全球购”。发挥上海钻石交易所、中国(上海)宝玉石交易中心平台优势,扩大钻石珠宝等消费规模。
2、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提质增效,鼓励企业创新内外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内外贸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双循环企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支持外贸企业同步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和国潮品牌。(责任单位:商务委、科经委、各片区管理局)
3、发展跨境电商
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亚太跨境电商运营的集聚区,推动一批电商企业建设海外营销网络,支持电商企业设立独立站和海外仓,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跨境电商业务规模,到2025年跨境电商贸易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责任单位:商务委 保税区管理局)
4、做强文化交易平台
依托文化领域首部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艺术品交易若干规定》实施,加快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推动更多境内外艺术机构亮相进博会并入驻浦东,促进浦东文物艺术品交易要素集聚;举办中国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促进文物艺术品交易量的提升,初步形成艺术品进出口、通关、展览展示、服务贸易、保税交易全产业链。加快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创新版权工作体制机制,优化版权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动实现长三角版权服务联动,促进版权产业发展。(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知识产权局、各片区管理局)
(五)数字化消费赋能行动
1、推动消费产业数字化
聚集一批商业数字化创新示范企业,培育2-3个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示范性强的直播电商基地,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直播活动。引进一批数字化技术开发商和应用技术服务商,推动音频、短视频、网络手游、网络文学等在线文娱产业以及云展览、云体验等在线展览展示产业发展,其中网络文学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0%。(责任单位:商务委、文体旅游局、科经委、各片区管理局、各街镇)
2、推进消费场景数字化
推进消费场所的数字化升级,应用元宇宙、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打造一批商业、文旅、娱乐等重点消费领域新场景。以数字化商圈导则为指引,建设一批数字化示范商圈商街,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数字化示范区。(责任单位:商务委、文体旅游局、科经委)
(六)服务消费融合发展行动
3、提升文化消费
打造世博、东岸、花木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文化消费集聚区,发展电竞游戏、演艺、影视、艺术品、创意设计等产业,吸引国内外文化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创领军企业,引进一批高品质文创项目,培育一带一路电影周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节和名片式文体品牌活动。到2025年末,万人以上重大演出活动年均场次达100场以上。(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各片区管理局)
4、扩大旅游消费
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引进一批国际旅游消费项目,打造一批千万级流量旅游入口。依托黄浦江东岸资源,创造更多首演、首秀、首展、首创旅游新品;依托核心迪士尼乐园品牌,打造国际旅游度假区游购娱住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依托湖海自然资源和海昌海洋公园等场馆建设临港水陆旅游休闲集聚地。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挖掘新场、高桥等古镇以及金桥、张江等开发区的旅游资源,培育一批“乡村游”“工业游”“红色游”线路。到2025年,旅游业营收达到300亿,年接待游客量1亿人次。(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各片区管理局)
5、加快体育消费
打造体育消费综合体,引进各类特别是知名体育企业、体育科研机构和体育总部企业,建设前滩、临港、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体育产业集聚区。做强体育赛事消费,引进15项国内国际知名IP赛事,打造3-5项全新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赛事,引导培育一批以电子竞技为代表的新兴赛事。(责任单位:文体旅游局、各片区管理局)
6、丰富康养消费
积极向国家争取医疗健康外资准入进一步开放,促进服务供给体系升级。依托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布局,引进国际优质健康消费和服务供给,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和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服务项目。发展定制化健康体检、私人健康管理、医疗美容等健康医美服务,扩大在线健康消费,推动医疗、养生和养老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卫生健康委、民政局)
(七)消费名片点亮行动
1、培育消费活动品牌
整合商旅文体展资源,推出一批更具标识度和显示度的品牌活动,培育浦东消费品牌IP,每年举办购物节、旅游节、艺术节等商旅文体系列活动不少于百场。引进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国际消费电子技术展、中国国际零售创新大会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消费类展会和高端会议,促进品牌引进与推广。(责任单位:商务委、文体旅游局)
2、实施全球推广计划
充分发挥专业服务机构作用,增强与国际经济组织、中介机构、知名商会、外资银行等专业服务机构黏性,采用联合推介、智力合作、共同招商等方式构建全球推介网络。依托市驻外办事处,加强海外营销推介,塑造浦东品牌形象。(责任单位:商务委、文体旅游局、各片区管理局)
(八)消费环境优化行动
1、探索新业态监管模式
鼓励消费领域制度创新和立法,持续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放管服改革,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准入环境。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建立消费领域的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机制。力争新增1-2个消费监管领域立法事项。(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区审改办、文体旅游局、商务委)
2、推进新型消费标准化建设
深化内贸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推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相衔接。开展品质消费环境评价体系研究,探索建立完善直播电商、养老托幼、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型消费和服务性消费标准体系,推出一批国际领先的标准和规范,形成先进标准的采标贯标典型案例。(责任单位:商务委、市场监管局、文体旅游局、民政局)
3、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建立快速有效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发挥企业主体责任,推进企业消费纠纷在线和解工作。打造“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社会”等多元参与的消费纠纷化解机制,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消费纠纷一体化、多元化化解工作特色。持续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活动和放心消费创建工作,鼓励线下企业参加“7天无理由退货”承诺,提升消费满意度,新增放心消费创建单位6000家。(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司法局、商务委、文体旅游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浦东新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领导小组职能,优化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研究浦东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重大问题,协调制定重要政策,部署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全力做好科学有效、落实有力的组织保障。(责任单位:浦东新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商务委))
(二)建立政策体系
发挥好十四五财政扶持政策和各部门专项资金的作用,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消费中心发展实施细则》,形成促进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若干支持政策,促进全域载体升级、推动全球品牌集聚、集聚全能消费人才等。(责任单位:商务委、文体旅游局、财政局)
(三)完善统计体系
联动第三方专业数据机构,构建融合政府端和市场端、供给侧和消费侧大数据于一体的监测体系。针对网络消费、服务消费、夜间消费等重点领域,加强统计指标研究,探索形成国际消费中心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反映浦东消费市场发展趋势与特征。(责任单位:商务委、统计局)
(四)提速城市更新
依据《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上海市城市更新指引》,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发展定位,加快推进存量老旧消费设施的区域更新和零星更新,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消费功能。(责任单位:规资局、商务委、建交委、各片区管理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