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浦东新区外经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XG3900000-2012-009 发布机构 商务委(粮食物资局、航运办)
公开类别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 2012-11-15
浦东新区外经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建设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总体目标,立足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提高浦东新区对外经济贸易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制定浦东新区“十二五”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情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及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逐渐成长为长三角地区与国外市场沟通的重要桥梁,外贸发展方式有所转变,国际贸易功能不断提升。

(一)货物贸易持续扩张,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浦东新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895.2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1865.8亿美元,年均增长近15.8%[①],占全市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达50.6%。其中,进口贸易的增长十分显著,进口总额从2005年的522.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126.9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从2005年的54.7%上升到2010年的59.9%,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生产企业的零部件和中间品进口、分拨和配送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主要进口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贸易方式趋于合理。“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积极推进贸易方式转变,着力发展转口贸易、一般贸易,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占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27.3%下降至2010年的22.4%;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占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26.8%上升至2010年的33.7%,保税区仓储转口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市场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大。
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大力鼓励和扶持品牌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扩大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最主要的贸易增长点。2010年,浦东机电产品占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6.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5.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占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6%,比“十五”期末提高了4.4个百分点;重点行业产品(包括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及精细化工产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57.3%增长至2010年的60.8%。

(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

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浦东新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7年的199.4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294.6亿美元,增幅达到47.8%,年均增长14.5%。2010年,浦东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的38.8%。其中,出口184.53亿美元,占全市的43.7%;进口110亿美元,占全市的32.7%。其中,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前三项分别为:其他商业服务、运输和咨询。此外,金融服务、通讯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金融服务,2010年出口已占到全市的89%,优势明显。
服务业利用外资显著增长。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2007年的29.2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的33.4亿美元,占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的37.9%。2010年,新设服务业外资项目854个,1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获得认定,历年累计获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50家。全年新设立投资性公司7家,历年累计设立投资性公司74家。
服务外包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拥有国家商务部授牌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服务外包基地上海示范区”。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金融BPO等基地的建设和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外包总量占据全市半壁江山,2010年全区服务外包企业接包合同签约额为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9.3%,占全市的59.3%;全区服务外包接包执行额为8.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1%,占全市的51.1%。

(三)口岸贸易功能增强,影响力和辐射力提升

口岸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口岸进出口总额从2005年的2614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7589亿美元,占全市的89.6%,年均增长23.8%,明显高于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其中,口岸出口额从2005年的1645亿美元,增长至2010年的4561亿美元,年均增长22.6%;口岸进口从2005年的969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3028亿美元,年均增长25.6%。
口岸设施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完成了洋山深水港建设和外高桥港区的扩建。2010年,洋山港已拥有11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300多个港口,班轮每周达68次。洋山保税港区于2005年12月正式启用,集港口、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四者功能,是目前国内功能最全的特殊监管区。在空港建设方面,完成了浦东国际机场二期。2010年浦东机场全年飞机起降332127架次,旅客吞吐量4057.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22.8万吨,已成功迈入4000万人次特大型繁忙机场行列,货邮吞吐量稳居世界第三。

(四)多种贸易主体并存,市场多元化成效明显

贸易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入驻。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浦东新区吸引了超过1万家贸易企业开展经营业务,其中,三资企业由“十五”期末的3311家扩大到5289家,私营企业由“十五”期末的2656家扩大到4483家。经营主体从过去以国有贸易公司为主转变为三资、国有和私营三驾马车并驰的格局,增强了浦东外贸的稳定性。截至2010年,浦东已有涉及离岸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365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其中,获认定的服务外包重点企业有32 家,占全市的38%;获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11家,占全市的58%。
贸易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服务经济的外向型日趋明显。开发开放初期,浦东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市场。到2010年,与浦东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0个,形成了东盟、南美、非洲等一批新兴市场。

(五)对外投资步伐加快,投资成效初步显现

投资规模显著上升。2010年,浦东新区共有对外投资项目83个,同比增长76%,占全市的27.6%,投资总额4.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的17.9%。截至2010年,新区共有对外投资项目273个,累计投资总额达9.6亿美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6.1倍和2.6倍。
投资主体不断丰富,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向多种所有制企业扩展,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生力军。
投资领域不断扩大,从以贸易和生产加工为主,逐步趋向研发、投资性公司、资源能源开发等领域。
投资市场不断拓展,从亚洲地区逐步向北美、欧洲、非洲和南美市场发展。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建立国际贸易营销网络体系、延伸产业链、改进技术和管理、获取更多资源能源、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对国内产业提升和联动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复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外经贸发展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一)主要机遇

1 、新产业革命和服务经济发展新趋势为 浦东外经贸发展带来新机遇
经历本轮经济周期调整后,未来5到10年,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将使全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抢抓新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以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为主的产业转移,扩大浦东新区新能源产品、新材料产品和信息技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有利于加快新区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贸易方式的转变,实现更大的贸易利益。
2 、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为浦东外经贸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十二五”时期,上海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形成全球金融、航运、贸易、产业等各类资源要素重要的配置和服务中心。浦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功能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将为浦东的外经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有利于浦东充分发挥区位和功能优势,不断增强辐射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浦东加快探索建设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有利于推动浦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全方位的改革开放。
3 、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浦东外经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原南汇并入浦东新区后,浦东新区的承载功能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其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浦东新区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和资源上统筹和布局。浦东新区的岸线资源和保税功能优势将得到有效整合,“三港三区”联动的深入推进将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浦东开展全方位的制度创新,贸易便利化工作的深入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行政透明度、减少行政收费,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集聚更多高能级贸易主体。

(二)主要挑战

1 、国际形势更加复杂
“十二五”时期处于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变革和调整的重要时期。 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和结构调整期,未来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处于年均3%左右的较低水平。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可能引起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变革和洗牌。与此同时,面对发达国家围绕“再工业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将加快在全球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将进一步抬头, 国际贸易摩擦更为频繁。这些都将给浦东的外贸发展带来挑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将面临印度、越南等周边发展中国家更趋激烈的竞争,生产和出口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亟需通过贸易结构调整来获得新的贸易增长点。同时,由于境外投资的主战场在海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浦东的“走出去”工作。
2 、企业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浦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商务成本上升较快,限制了新的外向型制造类项目落户浦东。同时,现有的IT、IC制造类出口企业也因商务成本趋高、周边地区竞争加剧等因素有外迁趋势。另外,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上升,这些都将影响新区外贸规模的持续扩大。
3 、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从贸易主体看,浦东新区主要依靠国外资本、外资企业推动进出口贸易发展。对外贸易的增长存在较大的外部依赖性,国有企业和国内民营企业还没有成为最主要的贸易主体,尚未实现由外生动力到内生动力的转型。
从贸易方式看,新区货物贸易总量较大,服务贸易比重偏低,且贸易结构不尽合理。货物贸易仍以低技术的一般贸易和中高技术的加工贸易为主,国际转口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业务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出口占比偏低。
从贸易质量看,外贸发展仍受到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出口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企业经营方式有待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优质化转型。
从管理体制看,新型贸易业态不断涌现,亟需创新现有监管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贸易型总部、营运中心、分拨中心、订单中心、结算中心、离岸贸易等新的运作模式向浦东转移,对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传统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浦东外经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这一战略目标,着眼于 两个并举(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致力于 两个提高(提高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水平,提高市场开放程度),推动 两个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外经贸监管模式转变),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商务环境,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外经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确立浦东新区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在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1 、贸易规模持续增长
到2015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700亿美元,年均增长8%左右,继续保持全市50%以上的份额。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2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货物贸易方面,进一步提高进出口商品的附加值。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占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进一步优化贸易方式结构。一般贸易和转口贸易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比重有所下降。
服务贸易方面,继续保持运输、旅游和保险服务贸易等传统服务贸易的规模,进一步增强金融、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促进专利和特许、教育、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具有潜力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借力上海世博,拓展文化创意、会展服务贸易。
3 、对外投资水平提高
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资源开发类项目的对外投资比重;巩固对东南亚等传统区域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投资比重;通过“走出去”力争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浦东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进一步加强“走出去”和“引进来”联动,逐步形成有效配置国际国内资源的重要平台。
4 、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进一步完善口岸、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推动各类进出口贸易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年,初步形成各类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发展,高能级贸易主体和贸易机构云集的良好态势。

四、发展布局

根据“7+1”生产力布局的构想,按照“巩固优势、发挥特色、挖掘潜力、适当调整”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外经贸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领域,主要包括

(一)上海综合保税区

作为全国和上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上海综合保税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进出口业务规模较大,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基地。
围绕三港三区联动发展,上海综合保税区在货物贸易方面重点发展转口贸易、进口贸易,服务贸易重点发展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业务、航运服务贸易、仓储服务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进一步提升口岸贸易的服务功能。
洋山保税港区大力发展国际中转、现代物流、贸易展示、仓储租赁、期货交割等多层次业务,发挥区港一体和政策聚焦优势,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拓展航运枢纽功能,建设亚太地区集装箱国际中转和国内进出口贸易中转运输的枢纽中心,使之真正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枢纽;大力吸引跨国企业采购分拨中心、营运结算中心以及国际航运企业入驻,形成集聚效应,促进航运服务贸易和仓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外高桥保税区重点开展国际贸易等货物和服务贸易功能,以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为依托,积极扩大进口贸易,进一步增强进口基地的辐射功能,使上海成为高附加值产品进口的重要集散地;积极发展保税区仓储转口贸易,使转口贸易成为新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大力吸引跨国贸易中间商在区域内集聚,扩大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业务的规模;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为依托,大力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重点发展航空口岸物流、贸易和金融服务等业务,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保税区的仓储、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快件中转、研发、检测维修、展览、分拨理货、转口贸易、国际商务、信息服务、航空租赁服务等多重功能,大力推动空运服务贸易发展。

(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汇聚了大量企业总部和专业机构,为金融机构高度集聚、要素市场较为完备、资本集散功能充分发挥的区域。“十二五”期间,着重发展金融、航运、信息、咨询等服务贸易,形成若干个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企业营销部部、高端零售、专业服务为主的贸易集聚区。
陆家嘴航运服务集聚区。以陆家嘴航运服务集聚区为平台,重点发展航运物流、航运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中转等业务,加快集聚航运主体,引进一批著名的船公司、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船代、货代、关代企业等,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为上海和全国航运服务贸易基地。

(三)张江高科技园区

利用中国商飞设计研发中心落户张江的重要机遇,推动与大飞机项目建设有关的飞机系统装备、核心部件等产品的进出口;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形成的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创业基地和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的科技创新优势,继续巩固发展 生物 医药集成电路软件等三大主导 产业,通过业务整合,重点发展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使张江成为上海和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基地。

(四)金桥出口加工区

金桥出口加工区。利用金桥出口加工区已形成的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工业产品出口基地的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品的研发、设计、维修、售后服务环节,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
南汇工业园区和空港工业园区。在南汇工业园区和空港工业园区内,重点发展光电子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航空配套、电子、机械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进一步扩大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重,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般贸易出口。

(五)国际旅游度假区

以迪斯尼乐园主题乐园建设为平台,借助其显著的国际广告效应,推动与迪斯尼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相关的动漫、影视、演艺、图书等文化视听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以 迪士尼主题乐园为核心,与三甲港海滨旅游度假区和临港滨海旅游度假区等周边旅游资源组团式协调联动发展,打造能级高、辐射强的国际化旅游度假区,大力促进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服务贸易出口。

(六) 新博及世博区域

在沿浦江滨江区域进一步释放世博效应,吸引和集聚贸易流通类总部、国际贸易组织和贸易促进机构,发展会展、旅游服务贸易。依托新国际博览中心等展馆设施,承接境内外大型展会,在花木地区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商贸、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出口。同时,以世博会展馆设施与新国际博览中心相互配合为契机和平台,促进会展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

五、主要举措

(一)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

多渠道引进、吸收和集聚一批高能级、有活力的贸易主体,带动浦东新区外经贸整体水平的提升。重点引进大型跨国企业的地区总部/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重点引进若干交易额达百亿元以上的、在国内市场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企业;积极吸引若干拥有自主品牌,有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行业领军型本土企业的集聚;吸引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高成长潜力、有一定海外营销网络基础的中小贸易企业的集聚;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外贸易组织、贸易促进机构、行业组织、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的集聚。

(二)打造专业化贸易平台

完善外高桥十大专业贸易平台。发挥外高桥保税区的功能优势,通过借鉴国际自由贸易的通行惯例,强化提升进口贸易功能,大力推动保税区商品进口贸易平台建设和保税、完税进口产品展示平台建设,巩固和发展酒类、钟表、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产品、化妆品、文化产品等十大专业贸易平台。积极开展国外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档消费品保税展示与交易,形成美元挂牌、保税交易的国际商品交易市场,拓展其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商品分拨中心功能。
建设“上海进口商品展示贸易中心”。以五角世贸商城为主要载体,建筑面积48万平米,展示面积33万平米,建成后将以常年展示的方式,打造中国最具规模的全球进口商品常年展示贸易平台、全球进口商品的分拨中心以及联合国在华最大的采购物流中心。
做强出口贸易平台。通过举办浦东新区跨国采购洽谈会,搭建浦东跨国采购平台,帮助更多浦东外贸企业融入跨国采购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广交会期间为参展企业搭建“出口精品展示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展示形象、扩大成交。
做优服务贸易平台。逐步完善以银联卡中心为依托的国际结算服务平台,争取建设国际供应链服务平台和国家服务外包交易平台。继续争取各类服务贸易平台落户浦东。

(三)加快新型贸易业态发展

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学习借鉴新加坡、香港发展转口贸易的先进经验,依托上海强大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探索发挥“三港三区”的区位优势及其联动发展的政策功能优势,积极推进新区贸易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实现国际贸易从单纯进出口贸易逐步向全球贸易控制功能的重大转变。
探索发展离岸贸易。进一步创新贸易发展方式,推动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常态化运作,加快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定价中心和地区运营总部,提升全球贸易资源整合和综合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重点发展运输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会展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及文化服务。强化服务外包重点园区载体建设,重点发展信息技术、金融后台、研发设计、专业商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使浦东成为高端外包业务的承接地、国际服务外包的转发包中心。
着力推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推动各类专业 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鼓励企业应用信息展示、订单交易、电子支付、物流管理、诚信认证等电子商务服务拓展国际市场。

(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推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增强国际贸易功能。适应跨国公司贸易总部物流运作、国际采购、进口分拨、资金集中管理等方面的业务需求,深化相关的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务等监管模式改革和创新,如探索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属地实施集中申报、集中监管、集中收付汇的新模式等。
推进服务贸易便利化试点。依托综合保税区、陆家嘴、世博、临港等重点区域以及航运、金融、会展文化等服务优势领域,积极推动服务贸易全过程便利化。拓展服务外包保税监管试点范围,探索建立“国家服务外包交易中心”。
推行分类管理,为诚信企业提供更多贸易便利。以诚信建设为基础,在各个条线全面推行分类管理,提倡以“高品质、讲诚信”,得到“高效率、享便利”的实惠。
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并联审批,提高行政效能。充分发挥“浦东新区海关网上申报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以“网上申报”、“特色服务”、“信息发布”、“诚信建设”四位一体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通关、通检作业的无纸化试点,进一步提高企业的通关效率。
深化适应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改革试点。包括深化设计公司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新模式试点;深化入境维修监管新模式试点,支持全球维修业在浦东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将张江高科技园区进境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管理新模式扩大至全市等。

(五)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帮助企业降低贸易风险,扩大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通过向企业提供客户资信调查报告、保障出口及国内信用交易风险,有效帮助企业增强接单信心,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同时,利用保单融资方式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支持企业拓展境内外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览会,充分用好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重点展会及中国品牌商品欧洲展等重点境外展会,展示形象,扩大交易。支持企业赴境外投资建设工厂、园区、营销网络或实施境外并购,深度拓展境外市场。支持企业探索多渠道的外贸产品内销模式。
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中小企业赴境外参展、开展企业管理体系认证及各类产品认证、境外专利申请、国际市场宣传推介、通过电子商务拓展国际市场、境外广告和商标注册、国际市场考察、境外投(议)标、企业培训、境外收购技术和品牌等。
支持服务贸易发展。充分把握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与部市合作发展服务贸易的契机,争取服务贸易特殊功能区试点,率先实现服务业开放发展的突破。同时,积极争取服务贸易税收优惠试点政策、支持服务贸易企业扩大进出口、培训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创新服务方式;支持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市级及区内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区重点发展的服务贸易领域企业进行倾向支持。
支持服务外包发展。改变目前主要支持离岸服务外包的现状,出台更多支持在岸服务外包的地方财政扶持政策,扩大服务外包行业的受益面。在服务外包的税率政策上,加强对现行服务外包优惠政策的宣传,鼓励企业用足、用好补贴政策;在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上,加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民间办学力量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进一步完善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引进国外高端服务外包人才;在服务外包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诚实守信,遵守国际行业规范。

(六)推进“走出去”战略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拓展境外投资的途径和领域,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品牌、能源等方面的境外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获取国际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支持企业投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支持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通过新设或并购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获取先进技术;创新国际能源资源合作方式,鼓励企业在当地开展能源资源深加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和引导。通过举办业务培训会、政策推介会等手段加强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信息与公共服务。对已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通过联合年检等手段加强跟踪管理,及时掌握企业在境外的经营与发展情况。配合市商务委进一步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对重点项目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和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便利。支持企业开展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加快浦东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加强安全信息宣传,强化境外安全保障。

(七)加强外经贸人才建设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外经贸人才建设应注重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注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基础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全面提升外经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层次。
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包括既熟悉WTO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又擅长国际市场营销的外经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精通国际金融、国际商法、拥有多语种基础的国际经济合作高级业务人才;既有国外留学背景,又有海外公司从业经验的高端服务外包人才等,使新区成为世界级人才的宜业、宜居之地。
继续加强对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外贸基础性、实务型人才的培训力度,注重人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一步加强外经贸专业培训的力度,在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服务外包、港航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专业培训领域寻求新的突破。

[①] 注:2009年后浦东新区各项统计数据均包含原南汇区在内,下同(另有说明除外)。

网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