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浦东新区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010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SY-310115-2023-04962 |
文件编号 | 浦文体旅游〔2023〕54号 |
发布机构 | 文体旅游局(文物局、新闻办)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23-08-23 |
对浦东新区政协七届二次会议
第010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民建浦东区委:
您单位提出的《关于高标准构建浦东新区非遗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议》提案(第010号)已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龙舞(浦东绕龙灯)项目保护情况介绍
提案中重点提到的龙舞(浦东绕龙灯)项目是浦东较有代表性、保护情况较好、影响力较大的国家级项目,其所在的三林镇也是上海市保护非遗数量最多的街镇。2006年,由三林镇作为主发起单位成立上海市龙狮协会;2018年,成立了上海三林龙狮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由三林龙狮队2名教练及5名现役队员组成,其他竞技队员与替补队员为上海体院学生和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教师。龙狮队今年将进一步规范全新的管理制度,详细梳理并规划龙狮演出、教练员授课、培育推广等一系列龙狮相关活动管理方案。另外,龙狮公司教练员在2022年送教入校至全市10余家学校单位进行青少年龙狮文化的普及推广,其中三林地区占比60%,三林镇域外占比40%,全市培训次数80余次,受益学生约2000人次。龙狮队承接政府任务和商业演出共20余场,平均每月1-2场,直接观众2万余人,并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种赛事和活动,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在三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23年三林龙狮队将会重点打造三林新东里非遗馆,主推龙狮馆和生活馆相结合,配套轻餐饮、绣场、工坊等文化空间,推广宣传龙狮文化。
二、非遗保护体系化建设相关情况
浦东新区一直以来注重非遗传承场所体系化建设,建立起区级非遗体验馆、街镇展示馆、传承基地和传习所、传播点位四级联动保护的非遗传承场所体系。目前,浦东新区正在筹建区级非遗体验馆,打造具有浦东特色、科教性和互动性并举的非遗体验馆,预计今年开馆。全区36街镇现设有22个不同规模的非遗综合或单项的展示馆,并定期对外开放;各项目保护单位均设有非遗传承基地和传习所;36街镇共设有“非遗在社区”传承传播点位49个。
在制度保障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和《上海市非遗保护条例》的要求,浦东新区完善了一系列非遗管理制度和办法,起草了《浦东新区非遗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浦东新区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形成2年一次的区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机制,即一年项目评审、一年传承人评审,积极参与国家级、市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工作,不断完善国家、市、区保护名录的三级名录体系。配套国家和市级专项资金,在区文化基金中设立了新区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配套补贴经费,项目给予上一年国家级补贴金额的30%,市级补贴金额的50%,传承人给予国家级传承人6000元/年,市级、区级传承人3000元/年的补助。
三、非遗五进活动开展情况
非遗“五进”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商圈、进楼宇、进军营)是广受各类群体欢迎的浦东非遗宣传品牌项目,打造了“境外学生看浦东”——中文风采展示活动、“建立高校联盟 传承非遗文化”——浦东新区非遗大学行活动、“年味 浦东”——浦东非遗进机关活动等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每年服务人群近3万人次。
在非遗进社区方面,浦东新区共设有“非遗在社区”传承传播点位49个,由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与点位和68名非遗传承人、4个传承团体签订了三方工作协议,每个点位每月开展一次不少于60分钟的传承活动。
在非遗进校园方面,浦东新区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积极会同新区教育局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具体工作由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牵头,依托街镇文化中心专管员制度,以各学校需求为导向,由新区非遗办组织配送浦东新区范围内非遗项目进校园。目前,已组织上海绒绣、浦东说书等25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7个、市级13个、区级5个)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上海同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北蔡中学、建平实验小学等48所学校(其中幼儿园3所、小学14所、中学28所、大学3所)。同时,新区依托38所学校少年宫,引进全国范围内非遗项目32项,有机结合寒暑假增进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同时,浦东积极推动互联网+非遗行动计划,在疫情期间,通过录制慕课、培训、云上展等方式,依托“浦东文化”抖音和微信公众号和“浦东记忆”小程序,将非遗项目融入新媒体直播中,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浦东非遗的关注热度。
四、非遗项目市场化探索情况
浦东新区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市场化探索,提出“一项目一对策”的精准保护政策,进一步提升非遗项目的保护效能,注重推进传统项目品牌化建设。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绒绣》为例,针对上海绒绣人才队伍结构年龄偏大、制作效率较低、社会环境包容性差、政府扶植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较低、创新性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2019年底,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和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的指导下,由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牵头,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绒绣行业协会,即上海市浦东新区绒绣协会,并制定了《国家级项目〈上海绒绣〉振兴五年规划》。通过区级文化基金专项补贴的方式,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上推动上海绒绣工艺的保护和发展,探索上海绒绣市场化道路。
绒绣协会成立后,聚焦上海绒绣的保护和振兴,发挥上海绒绣项目在打造上海文化品牌中的独特作用,为新时代浦东文化的再出发提供重要支撑,为上海传统工艺振兴提供浦东经验和全新样本。第一,全力探索浦东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新模式。绒绣协会联合洋泾、高桥两家保护单位共建上海绒绣振兴示范基地,联合各高校打造上海绒绣振兴实验基地、培训基地、研究基地和实习基地,发挥五大基地引领作用,推行“非遗项目本科英才班”计划和现代学徒制,培养绒绣专业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深入挖掘绒绣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第二,打造团结凝聚绒绣从业者、研究者和社会各界的行业平台。绒绣协会牵头促成保护单位、艺术家、文创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推进“绒绣百人百画”创作计划,与上海社科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再创辉煌:绒绣艺术的发展与振兴研讨会”,通过举办绒绣创作、研讨等活动增强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多路径上,推进政企联动、行业联手,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作用。第三,搭建绒绣文化宣传推广的活动平台。绒绣协会将强化品牌宣传和绒绣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丰富多彩活动等方式,如在上海市群艺馆、浦东群艺馆的举办“铺光绣彩——上海绒绣艺术大展”等,阐释上海绒绣内涵,讲好上海绒绣故事,进一步提升上海绒绣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文化资源和非遗瑰宝接轨时代。
下阶段,我局将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人体系建设,加大非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力度,加快探索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激发非遗新活力。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202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