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索引号 | SY0024560280202100395 | 发布机构 | 政务公开办 |
公开类别 | 主动公开 | 发布时间 | 2017-04-10 |
浦府〔2017〕48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2017年3月17日
浦东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时期,也是体育发展重要战略的机遇期。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推广,能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为进一步提高市民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和《浦东新区文化活力和影响力提升“十三五”规划》,结合浦东新区全民健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现状
(一)创新体制机制
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及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化办赛模式,拓展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功能。通过政府支持,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创办体育产业。
(二)构建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浦东着力构建和完善体育服务体系,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合法权益”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培育健身组织
浦东新区建立了完备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全区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1个、体育社团27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指导站36个、社会体育指导员9038名。涌现了像三林龙狮、陆家嘴健身秧歌、唐镇台球、高东门球等10个全民健身特色项目。
(四)建设体育设施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已经建成社区健身苑(点)3338个、农民健身工程367个、社区公共运动场83个、百姓健身房23个、建成5个大型公共体育中心,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100%,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了85%。到2015年底,根据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浦东新区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84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7平方米。
(五)开展健身活动
“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举办了第五届运动会,全面掀起了新区全民健身的新热潮,共有93个代表团12328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了社区组、机关组和学生组的20个竞赛项目,5个展示项目和别具特色的自选项目。在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期间,浦东新区各类体育组织共承办了9个一级赛事、618次二级和三级赛事、40次擂台赛和322次展示项目表演。“十二五”期间, 浦东新区举办、承办、协办国际级体育赛事39项,国家级体育赛事51项,市级体育赛事331项,区级体育赛事598项。
(六)推进体质监测
浦东新区已经建成15所体质监测站,每年为2万多名市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95%。
五年来,浦东新区体育发展成就显著,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绩;但是与浦东新区的经济地位和国内外影响力相比、与浦东新区未来的发展目标相比,还面临着诸多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机制体制的探索与创新仍需进一步深化,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二是体育硬件设施的规划与建设需进一步加大力度,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快;三是健身活动的开展仍需进一步拓展,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育科学研究仍需进一步突破。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建设浦东体育强区为目标,牢固树立大体育观念,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增强体育事业内生发展动力,激发大众体育消费,全面提升浦东体育综合水平。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浦东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市民科学健身素养不断提升,本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左右。按市里统一部署与要求,全面推进“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形成步行15分钟到达村居委会级的体育设施基本点,骑行15分钟到达街镇级的体育设施核心层,车行15分钟到达区级的大中型体育中心设施基本圈,有规划地充实健身组织、健身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提高全民健身参与度)。使体育健身设施更加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健身组织活力显著增强,健身消费支出明显提高,构建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市民体育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浦东新区建成上海龙头、全国领先、国际著名的体育强区。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管理体制改革,突显政府主导,全社会办体新格局,加强体育系统内部制度建设和管理,依托新区创新的社区体育评估指数作用,调动街镇积极性。理顺各单位间的关系,提升体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责,发挥行业化管理功能和社会办体育的潜力。健全单项体育协会组织,创新体育社团、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体制,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进程。引入和培育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规范第三方评估机制。
(二)完善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重点加强街镇体育健身组织建设。以浦东新区第六届运动会为契机,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或比赛,吸引更多的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团队组织(20人以上)达到1200个。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达11600人,每月上岗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总数的50%。努力打造体育健身特色项目,“一镇(街)一品”项目达到25个。
(三)创新体育方式
重点推进“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注重从单一的体育健身向集体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培训、参与等为一体的体育生活化转变。通过优化体育设施配置,充分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发挥公共绿地体育功能,开发优质新型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多元化体育活动,倡导从个体到家庭、局部到整体的参与方式,力争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运动”的15分钟市民体育生活圈。
(四)新建体育设施
进一步完善场馆设施规划和建设,力争完成川沙体育中心、周浦体育中心的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积极推进张江、金桥、临港等区域体育中心的建设。完善以源深体育中心为核心,七个体育中心为支撑,若干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农民健身家园、社区健身苑(点)为基础的三级体育设施立体网络。新建13个百姓健身房、20个多功能球场、100个社区健身苑点,改建40个社区公共运动场。加强全民健身设施服务,公共体育场馆、社区体育设施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全民健身日免费开放;健身苑点、健身步道常年免费开放,其他公共体育设施公益开放。市民享有公益健身技能指导,每千人配备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五)繁荣体育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体育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以“体育+互联网”融合发展为契机,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方式扩大体育消费,广泛推广信息技术在体育产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技术培训等主体产业。创建浦东系列体育品牌赛事,如“浦东国际马拉松赛”“射箭世界杯比赛”“世界9球中国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积极开发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广告经营权以及衍生产品,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促进体育产业与迪斯尼乐园的融合发展,借助浦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挖掘“负面清单”蕴含的投资机会,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开发浦东新区体育产业。
(六)提升健身素养
根据浦东新区体育事业发展需要,设立大众体育健身科学化的研究课题。继续推进市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现状调查、市民健康状况研究、市民体质测定标准、市民体质监测制度,市民体质合格率不低于96%。加强对不同社区居民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的调研和科学健身活动的指导,定期举办健身技能培训、科学健身讲座和健身咨询指导服务,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开展运动干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康体训练、体质测定、运动康复等体质健康类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制度,建立和健全区、街镇二级配送网络体系,加大配送服务的力度;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制度,建立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积分激励制度,提高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上岗服务率和指导市民专项化健身的水平。
(七)建设信息平台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提升全民健身信息服务能级,提供场馆预定、场馆地图、健身指导、体质监测、信息咨询、赛事观赏、网上互动等多种信息服务。实现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WiFi全覆盖。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健身APP、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积极建设“智慧场馆”。整合体育热线、体育网络、公共微信等平台资源,拓宽手机APP服务人群的覆盖面。
五、主要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体育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要加强和重视对街、镇体育部门的指导,切实关心街、镇体育干部的工作、生活。部分规模大、人口多、体育活动密集的街镇可通过招聘社工等形式适当增加体育干部职数。加强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建立由区发展改革、体育、财政等多部门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和指导全区体育产业发展。强化体育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明确相关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区发改委、规土局等职能部门要优化规划与土地政策,进一步强化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充分发挥“新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作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各行业协会等各司其职、全面推进。加强协会、社团、职业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提升行业自律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大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决策者的体育发展意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及体育消费意识,为体育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各街镇要将体育事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和倡导民营、个体等多种机制企业投入体育发展领域,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浦东新区两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鼓励通过赛事举办权、赛事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盘活体育资源,发展体育产业。
(三)推进法治进程
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全面落实依法治体,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把体育工作纳入依法运行的轨道,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体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和体育竞赛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引导和规范体育市场主体行为,依法对体育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营造公开、公平的体育市场准入环境。深化“体育阳光工程”,使各项职权阳光操作、规范运行。围绕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等两个重点,加快地方体育标准的制定,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许可专项管理,切实抓好游泳场所等高危体育项目的经营监管,完善对体育竞赛和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管,维护好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法制保障。
(四)推进人才强体
以高层次体育人才为重点,紧扣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才强体”战略,为建设体育强区和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慧保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抓好业务培训,加强职业激励,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的局面,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工作。加强体育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培训,搭建体育企业与体育专业院校和相关培训单位的合作渠道,鼓励开展联合培养。
(五)强化计划实施管理
区体育局、相关委办局、社会团体、各街镇和体育单位要按照本计划的目标和任务,积极推进本计划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全民健身工作的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体育整体实力。健全计划实施的监管机制,建立目标分解考核体系,实行计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验收。建立计划评估调整机制,定期对计划实施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和修订计划。
附件:浦东新区全民健身“十三五”计划指标对比与责任部门一览表
附件:
浦东新区全民健身“十三五”计划指标对比与责任部门一览表
序号 |
指标 |
指标值 |
主要职责部门 |
属性 |
|
2015 |
2020 |
||||
1 |
学校体育场馆 开放率(%) |
85 |
95 |
教育(体育)局 |
约束性 |
2 |
社会体育指导员(名) |
9038 |
11600 |
教育(体育)局、工青妇 |
约束性 |
3 |
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数(%) |
45 |
46 |
教育(体育)局、工青妇 |
预期性 |
4 |
市民体质测试 达标率(%) |
95 |
96 |
教育(体育)局、卫计委 |
预期性 |
5 |
多功能球场(个) |
/ |
20 |
教育(体育)局、财政局、 规土局、环保局 |
预期性 |
6 |
社区公共运动场 改建(个) |
/ |
40 |
教育(体育)局、财政局、 规土局、环保局 |
预期性 |
7 |
社区健身苑点(个) |
3338 |
3438 |
教育(体育)局、财政局、 规土局、环保局 |
预期性 |
8 |
百姓健身房(个) |
23 |
36 |
教育(体育)局、财政局 |
预期性 |
9 |
全民健身特色项目(个) |
10 |
25 |
教育(体育)局、文明办 |
预期性 |